详情

【电车世代】试乘 AUDI e-tron S Sportback:3 颗马达发威!带来绝佳跑山体验Arm 打造虚拟硬体,缩短 IoT 开发时间达 30% 

【电车世代】试乘 AUDI e-tron S Sportback:3 颗马达发威!带来绝佳跑山体验Arm 打造虚拟硬体,缩短 IoT 开发时间达 30% 
就在一年前差不多时间,INSIDE 曾参加 AUDI 官方试驾,驾驶 AUDI 第一台量产电动 SUV e-tron 55 quattro S line 从花莲走中横经过太鲁阁、武岭,下至南投埔里最后由国三到台中的挑战行程。最近我们则再度试乘了 e-tron 车系的最新作品:e-tron S Sportback(e-tron S 同步发售),好好体验这台最大功率 370 kW、0-100 km/h 仅要 4.5 秒的 5 门电动跑旅。由于行程较紧凑,这次我们仅在北部附近的山路进行了半天的道路试驾。 照惯例,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试驾车款 e-tron S Sportback 的基本资料:最高时速:220 km/h电池容量:95 kWh最高续航里程:347 ~ 378 公里(WLTP)最大马力:503 ( boost 模式 )车长:4958 mm 轴距:2928 mm 车高:1627 mm 车宽:1956 mm充电规格:CCS 1再来看一下 e-tron S Sportback 的外观。前行李箱打开后还有置物空间。官方还另外配了充电转接头。e-tron S Sportback 后行李厢容量有 615 公升,6/4 分离后座倾倒后有 1665 公升为什么这台车会被冠上「S」之名呢?除了车长更长、车高压低让它外型更运动化之外,e-tron S Sportback 最特别之处、也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科技重点:它搭载了「非同步式 3 具电动马达」以及专属的后轴双马达扭力分配系统。S 比 e-tron 多设计了一颗马达不是为了单单让马力加大而已,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每一次转弯或遇到不同路面时,可以让后轴依照不同路况,即时对左后轮、右后轮进行主动式的扭力分配。 Photo Credit:AUDIPhoto Credit:AUDI这乍听之下,听起来有点像电子控制式的 AWD 对吧?其实概念是很接近的,但是 AUDI 在 e-tron S Sportback 往前更进了一步。虽然每间车厂的 AWD 技术都有差异,但基本上在油车时代,就算电子式 AWD 会使用行车电脑控制每个轮子扭力,但都还需要用到变速器、传动轴等机械式结构。但电动车(前后双马达设计)要想实现 4WD、AWD,好处就在于可以省去变速器、传动轴等机械式结构,只要能控制马达,各自分配不同的扭力给左右两轮就可以了,包括 e-tron、特斯拉等都是这样的设计;但是 e-tron S 能让操控性能更优秀的秘诀就在于后轮两个马达各自负责一颗轮子,让左右后轮的各自出力更单纯、更直觉,而且 e-tron S 是刻意使用 FlexRay 通讯协定让控制元件与后轴两个马达直接连线,扭力控制的反应速度可以精密到毫秒内。Photo Credit:AUDIPhoto Credit:AUDIPhoto Credit:AUDI而且 e-tron S 跟 e-tron 一样,把电能回充力道特地规划成 0(滑行)、1、2 三段式,并在方向盘后设计成跟打档快拨一样的「回充力拨片」,这让电能回充功能变得跟油车换档一样;再跟后轴双马达扭力分配系统加在一起驾驶乐趣十足。e-tron S Sportback(以及 e-tron S)的车载系统是使用自家家开发的 MMI navigation plus,这套系统很早就用在其他 AUDI 的车款上,是相对成熟但可扩充性较低的车用系统。e-tron S Sportback 跟 e-tron 一样,在仪表板、中控台总共配置三组数位萤幕,支援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像剩余电量、电量使用情形等资讯,都可以在仪表板上可以藉由方向盘按钮快速切换显示;中控台的数位萤幕採力回馈设计,不过跟一年前 e-tron 试乘的状况相比,e-tron S Sportback 触控萤幕所需的力道轻多了,但类似于按实体按钮将感受回馈给车主的设计还在。全景镜头可以模拟 3D 车况。e-tron S Sportback 也跟 e-tron 一样,在后同时提供直立式、约可供一台手机充电的无线充电板以及 2 个 USB Type-C 端口给 3C 产品充电;同时 e-tron 那独特、科技感十足的全数位虚拟后视镜也有在 e-tron S、e-tron S Sportback 提供选配。(这次试驾没试到)可控式天窗。这次 INSIDE 在汐止五指山山路进行试驾,我们虽没有超过速限,但也有刻意在几个坡度颇大的髮夹弯将速度放慢后再加速,这样试下来,e-tron S Sportback 在过每个弯的表现都相当平顺流畅、电动动力即时且充足。这就得归功于后轴双马达扭力分配系统的表现,而且搭配独立五连桿式的气压悬吊系统时,e-tron S Sportback 在过每个弯时,几乎感觉不出来车体有侧倾,相信比起 e-tron 还有其他厂牌竞品,e-tron S Sportback 更有份兼具豪华车行驶间的平稳度,跟性能车该有的热血操驾感。不过如果你是有明显电动车里程焦虑的人,可能要注意一点;e-tron S Sportback 纵使微调过外观,调整过车体的空气力学减少不平稳的气流,让将阻力係数降至 0.26 Cd,但它跟 e-tron 一样搭载 95 kWh 的锂离子电池,但因为多了一颗马达让动力放大的关係,它的最大行驶里程落在 347-378 公里,比 e-tron 的 446 公里少了将近 100 公里左右。去年我们试驾 e-tron 55 quattro S line 从花莲经过武岭到台中,归功于 e-tron 优秀的动能回充系统,即使有激烈操驾,到达台中时电量还有 28%,但如果换成 e-tron S Sportback,可能就会让人担心一下了。不过,如果你是平常大多跑市区、假日偶尔进行跨县市旅行的用路人,目前 AUDI 已经在跟 TAIL、EV OASIS、EVALUE 等伙伴合作下,建立起可环岛的快充充电站点了,全台 35 个 DC 快充点有 11 座 AUDI 自家的极速快充站以及 24 合作快充点,另外还有 204 个 AC 目的地站点可供使用,相信能有效大幅降低你的里程焦虑。备注:本文照片若未特别标注,皆由 INSIDE 摄影。加入 INSIDE 会员,独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趋势电子报,未来还有会员专属内容。 点击立刻成为会员!延伸阅读:【电车世代】试乘 Volvo XC40 Recharge:第一台 Android Automotive 纯电,开起来就像支手机!【电车世代】Taycan Cross Turismo 试乘:想跑车性能又 Off Raod 越野?非它莫属【电车世代】开着奥迪 e-tron 上武岭,体会「软」「硬」造车思维的分水岭【电车世代】新手想开特斯拉体验一下?试用共享租车 Udrive随着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 , 以下简称 IoT )一步步进入日常生活, IoT 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也不断增加。如果技术、创新是 IoT 产品成功的核心,在这竞争的环境下,「开发速度」就是 IoT 产品成功的指标竞争力。Arm 虚拟硬体( Arm Virtual Hardware , 以下简称 AVH )以「加速开发者的开发流程」为宗旨,将硬体模拟成软体模型,让开发者在硬体开发完成之前,就可以先分析负载量,甚至进行初步软体开发的验证。 Arm 应用工程总监徐达勇表示:「使用 AVH 可以缩短开发流程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约可减少 30% 的开发时间。」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为缩短开发时间,Arm 虚拟硬体以增加 IoT 软体开发的弹性为基础,在云端空间模拟 Arm 架构单晶片系统模型(以下简称 SoC )以及第三方开发板,使用者可虚拟扩展所需运算单位,从 Bare-metal 到 Linux 、Real-Time OS 开发环境都可执行。 Arm 希望透过 AVH ,在 IoT 软体开发流程中,实现 CI/CD 、 DevOps 、 MLOps 等协作概念,加速 IoT 开发。点我前往观看影片,完成登入步骤,即可免费领取星巴克 145 元星享饮料券乙份!提升开发者软体协作便利性,AVH 上公有云打造开放的 IoT 软体开发环境看準台湾 IoT 蓬勃发展下的大量需求, Arm 瞄準台湾的开发者,分析 IoT 的软体及机器学习开发常遇到的问题,包含应用碎片化、软体开发複杂度高导致开发时间增加、资安验证难落实、 OTA 测试效率低落、硬体测试不利于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以及产品上市时间缓慢等。Arm 以 AVH 作为解决方案,以下列优势排除阻碍,协助 IoT 开发:软体提前开发:不需要等到 IC 设计製造拿到测试晶片,就可以开始软体开发落实提前测试( Shift-left testing ):软硬体测试一起开跑,开发过程中可同时测试运算能力,确认元件需求,并进行资讯安全等测试高扩展弹性:从简单的性能测试到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都可以使用,几秒钟内启动数千个虚拟开发板也不是问题AVH 让硬体开发中的软体 CI/CD 变得可能。 Arm 在 2022 年宣布与 Github 等其他多个 DevOps 、 MLOps 平台合作,加强 AVH 在软体协作上的实用性。 AVH 目前可在 AWS 和 Oracle 上取得,显现开放的决心。 此外,AVH 以简化开发者开发複杂度为目标,希望以协助 Arm 架构下的 IoT 软体开发为出发点,解决过往开发者容易遇到的问题,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以 CPU 运算单元为单位组成弹性产品,开放第三方虚拟开发板上架秉持着开放的理念, Arm 除了将 SoC 以运算单元为单位提供客户测试,也开放平台让第三方开发板厂商上架虚拟开发板。目前在 AVH 平台上,可以看到 Cortex-M 以及 Cortex-A 的单位 CPU 虚拟模型,也有以系统为单位的模型,如 Cortex-M3 搭配 Cortex-A35 的双核心系统,和利于通用运算和语音识别的开发场景的 Cortex-M55 及 Ethos-U55 异质整合系统模型。 Arm 以提供最小单元增加应用弹性,让使用者自由调配所需硬体配置。 为了更符合 IoT 的测试情境, Arm 也致力于开放第三方开发板厂商上架虚拟模型,目前已有 NXP 、 STMicroelectronics 和 Raspberry Pi 将虚拟开发板上架到 AVH 平台,而 Arm 也鼓励厂商开发并上架虚拟硬体,让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可不受空间及硬体限制,随时可进行软体开发,因应大量的 IoT 开发需求。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AVH 模拟 CPU 及开发板端行为, 着重开发前期「行为」正确性验证然而,你或许会想问,虚拟硬体和实体硬体,是否还是有落差?Arm 主任应用工程师张富祯强调,「 AVH 是用来测试行为是否正确」,性能表现则需要以实体硬体测试。 AVH 并非用来取代实体硬体,而是在开发者还没有实体硬体测试时,提供行为正确性的验证。 AVH 是基于行之有年的 Arm Fast Models 进一步延伸,为提供 IoT 开发者更友善的虚拟硬体平台而生,张富祯表示,产品架构的正确性,已被全球厂商重複验证过。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AVH 除了模拟 CPU 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模拟板端的行为。假设开发板端有温度感应器, AVH 会模拟其沟通的状况,并回吐虚拟的资料。除此之外,板端的 Display 、 GPU 等元件行为也都可以模拟, AVH 也会根据元件的特性模拟其行为。如此一来,软体工程师可在硬体开发阶段,与硬体相辅相成,滚动式调整软硬体端的需求,提升软体开发之顺畅度。凌华科技 Zenoh 使用 AVH ,让云端开发与验证先行AVH 无疑提供了 IoT 软体开发新生机,应用方式也蓬勃发展。例如由凌华科技( ADLINK )法国子公司 ZettaScale 研发的 Zenoh。 Zenoh 是为了解决强即时性工业用的应用场域所开发的新一代通信协定,基于 pub/sub ,以资料为中心( Data-Centric ),具有高性能、高可扩展性和去中心化全分散式架构的特点,适用于各种运算平台,小自 MCU 大到资料中心伺服器皆可支援。它可轻易应用于各式边缘计算( Edge Computing ),如 IoT、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等。 Zenoh 透过 AVH 虚拟化技术,让使用者可以轻易地创建虚拟大量节点以运行及验证 Zenoh ,并且可以透过 AVH 进行早期 IoT 或机器人应用之开发。例如,在实际场域可能部署多部装置,在取得硬体之前,开发者可先透过 AVH 配置出所需的虚拟装置,并使用 Zenoh 作为通讯媒介,在云端环境中先进行开发与验证。Arm 承诺持续丰富 AVH 生态链,邀请台湾 SoC 合作伙伴一起创造双赢Arm AIoT 方案资深经理黄晏祥表示, AVH 面向两大族群,除了 IoT 软体开发者, Arm 的 SoC 合作伙伴也可以透过 AVH 测试 IC 设计,而 ODM 和 SI 也可将开发板虚拟化上架到 AVH ,获得曝光,更增加产品可用性。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未来,Arm 期望 AVH 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 IoT 开发生态系: SoC 业者可以直接将开发好的产品,製做成虚拟硬体上架到 AVH 平台,让 IoT 开发者进一步应用,打造双赢局面。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Arm 拥有完整的物联网全面开发解决方案,作为全球晶片架构领导厂商, Arm 以持续协助 IoT 开发者的开发为目标,承诺在虚拟硬体( AVH )投注资源,以加速 IoT 产业发展。 Arm 台湾也特别针对台湾 IoT 开发者製作影片(点此观看),协助开发者使用 AVH ,希望和 IoT 生态系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共同推动台湾 IoT 产业向前。点我前往观看影片,完成登入步骤,即可免费领取星巴克 145 元星享饮料券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