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数位转型】工研院疫后转型,网罗异地人才,研发合作成绩逆势跃进沉浸式场域崛起!示範多元商模、打造规模化体验经济,迎向新型态展演变现的最后一哩路
你在近两年的疫情期间,是否也曾经历过居家工作时期?对公司是权宜之计,或是反而藉此强化企业体质,吸引到更多过去因距离因素而无法合作的优秀人才?工研院作为国内最大的研发重镇,绝大部分的运作投资都在「人」。优先保护人员免受疫情威胁、同时在保护研发机密的前提下维持生产力,成为最大挑战。而因应疫情开发的远距管理模式,反在研发成果与业界互动上均比疫情前进步。工研院总营运长余孝先分享内部转型经验,也介绍供企业数位转型的技术工具,提醒在数位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下,应及早掌握机会、转型蜕变。 【2022 INSIDE未来日】台湾的蜕变|用数位转型打造产业护城河活动报名:Taketla拿票趣购票(现场票及直播票同步贩售中)、Accupass购票(仅贩售现场票)更多 INSIDE 趋势论坛最新消息,请前往活动网页6 千个工程师思维重镇,如何转为尊重服务部门专业出身资讯科技、人工智慧专业的余孝先,在工研院从事多年研发工作, 3 年多前接任工研院总营运长。工研院 6 千余人员工当中,涵盖 1,300 多名博士、及超过 3,600 名硕士。营运长的工作便是要将这个大型研发组织,带往更高品质、高效率的经营方向,功能面从基本的财会、法务、维持体制营运的资通讯服务、资安、企业合作、技术转移、重要关键客户的经营、培育新创、以及国会联繫等,并非在实验室研发,而是透过组织将研发成果做最好的运用。在数位转型浪潮中,作为台湾研发数位工具与系统的核心组织,工研院自身也透过组织文化的改变与调整进行转型。为什么要转型?所有人都追求改变,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强调「数位」转型?因为数位科技的变化太快、所有变化中最快的就是数位科技,变化带来挑战与机会,必须随时检视变化是否对企业自身造成影响,否则会错失机会,或是对手就比自己早一步转型了。余孝先意识到,以工研院的转型为例,若要提升、需要在文化上有所转变。 6 千多名以工程师思维为主的员工必须体认到,不仅科技研发是一种专业,企业化经营也同样是需要受到尊重的专业。 工程师文化的现象之一,是研发部门的优秀同仁晋升到某个程度的位阶后,误认为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是专业,而可能对服务部门提出一些如人才延揽・安排等指导、但却有高比例是错误决定。过往文化会尊重主管,却造成制度分歧不一致,服务部门的专业不被尊重。余孝先便由此先行改革。举例而言,工研院作为公益组织,鼓励新创公司、也鼓励团队出去开新创公司,期待未来会像台积电为台湾带来很正面的效应。由于新创一开始的失败率高,扶植过程中工研院会予以投资、也会因此取得股权,但不介入经营;持股不适合太久,而股权释出的时机若不佳,也恐影响新创经营。过往这个释出股权的时间点由研发团队决定,现在则转移到工研院旗下的创投公司(VC)「创新工业技术移转公司(ITIC)」,作为投资新创的专业团队,协助做出更正确的判断。面对疫情的调整:员工半数远距上班,反而释放组织潜在能力许多产业与转型的契机是来自于近两年 Covid-19 的疫情。工研院也把握将危机化为转机的时机点,切换远距上班的管理模式,在疫情最高峰的时期,有一半员工都在家上班。工研院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工厂,因此课题之一是研发工作如何在疫情下持续运作。研发工作有许多机密需要保护,而当员工四散在自家中工作时,如视讯会议等场合,要保障过程中的资讯安全,就涉及 IT 环境的建置。因此疫情下的 IT 建置已不限于办公室,工作人员家中的设备是否安全?也是 IT 架构的一环。 另外更大的挑战是「看不到」的工作模式。过去日常可以「走动式管理」,但远距状态下无法每天见到彼此,最多限于视讯、没有实体接触。要如何因应新的管理模式以产生效果?所以心态必须从「过程的管理」、转变为「结果的管理」,这个知易行难的观念正是当时克服的最大挑战。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而言,过往主管都在近旁,有事可以随时请教,而今需要更多的自主自律,也需要时间适应。除了日常业务外,工研院每年会派大型团参与拉斯维加斯的「消费性电子展(CES)」,一方面是因为有许多研发内容必须在该场合展示、另一方面也需要与国外互动。但在疫情高峰期不论就人员保护的立场、或是成本过高(来回隔离期防疫旅馆的衍生成本等),大型团已不可行。于是在出展的前提下设计一套制度,让参展活动本身没有减少,但出国人数压到最低限度。配套措施如:每个参展作品都建置好环境、安排远距解说,让现场的与会者有疑问可以直接透过远距与研发人员提问、讨论,是比较特殊的新经验。除了上述经营管理面的运作调整外,研发层次也针对疫情检讨研发内容。整体科技、产业推动都会看到大环境的变化,疫情下无人经济、非接触经济,必然比没有疫情的进展会快很多。研发部门会根据这些变数、调整研发内容的配比,这也是疫情在另一个层面的影响。工研院过去曾尝试推动远距上班、卫星办公室等概念,除了员工可以不需要都进办公室之外,也希望藉此能够延揽远地、甚至偏乡的人才,不用离开家里也可以参与工研院的研发团队。但过去推动新措施往往要面对内部的抗拒心。面对疫情所进行的调整,「其实大家一开始都不适应,但因为疫情紧张,因此推动新措施的阻力也变小。在疫情的外在压迫下,会先接受新的作法,做完有什么不对的事情再来修」。余孝先一语道出疫情带来的最大效应。新的远距上班运作模式,就结果论来讲还不错。这会表现在研发成果的展出 、以及和业界互动的成绩,从成绩单看,工研院这两年反而是进步的。新的作为、措施,其实释放了我们过去自我设限的潜在能力。透过工研院技术进行转型案例:製造业、医疗产业、服务业为例数位转型有多个层次,如透过 e 化、数位化,最初是提升自己内部的运作效率,如用包含 AI・大数据(Big data)等数位化工具,做自己的内部资料分析、客户关係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等等,都是属于某一种层次的数位转型。提升到更高层次时、转型也会涉及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改变。工研院并非顾问公司,主要可以提供产业的是数位工具做转型,不会涉及商模。开发完成的技术移转给厂商后,绝大多数就让该技术成为厂商的产品,再卖给使用者。举例而言,近几年因为 AI、大数据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工研院也在此领域有一些突破、突破的技术也移转给厂商。比如製造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做瑕疵检测:IC、印刷电路板等各种产品,是否发生瑕疵?大多是靠人的目力检测,部分传统产业则是用光学检测的仪器进行。但这波 AI 发展,以新的 AI 技术、深度学习等应用在瑕疵检测,效果远比传统的作法要好、而且可以取代掉很多低阶劳工。换言之,厂商可以减少很多人力。而最终极致的型态将是无人工厂,届时疫情将不会发生影响,因为机器不会染疫!另外在医疗产业,工研院研发出「眼底镜」技术。长辈或糖尿病患者患病经年后、眼睛会发生病变,但台湾偏乡医疗资源缺乏,许多地区居民主动检查眼睛的比例偏低,仅约 20、30%。工研院研发运用 AI 手法製作检查设备,可以摆放在卫生所、诊所、甚至眼镜行,「照一下」很轻易就能确认是否发生问题,可促使患者儘速就医。以工研院在偏乡测试的结果,以乡镇为单位统计,定期检测眼睛的患者数大幅提高了 20%,改变了居民看眼科就诊的习惯。另外也有与技术移转不同的案例。工研院的合作厂商「程曦资讯」从事「商业流程委外(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其本身接受别的企业委託,代为执行客服、数位行销等服务。以客服为例,该公司聘用并训练了上千人、代替百货公司等许多其客户执行「接电话、收讯息」等客服服务。但客服服务、尤其在疫情期间,也遭遇接案越多、训练人员接电话不易的瓶颈。刚好近几年工研院研发的文字客服技术,符合现代人更常用打字(Line、简讯等)代替电话的习惯。AI 文字处理可以在收到使用者来的问题,能自动解析问题、自动回答,换言之取代了人工回答的问题。工研院将技术交给合作厂商后,即使接了新客户也不需要增加、训练新的客服人员,只要加大电脑的频宽、容量即可。整个公司因此转型,由原本投入大量人力客服、变成用电脑做服务,团队最后也 Spin-off 出去成立新公司。余孝先:数位转型不是「选项」,是必然的道路!儘管工研院的角色如此,但面对外在世界变化多端、而数位又是变化来源最多的地方,余孝先仍提醒产业面对变化,「别人转了、你没转,就阵亡了!」而且有些转型需求涉及商业模式,虽然技术面都已掌握,但若一时未留意到必须转型的产业趋势,就可能面临存亡危机。虽然工研院做科技研发需要观察未来的产业趋势,可以指出某些转型是必要的、会发生的,也由此可以提供产业技术协助。但是要转型,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分销商的结构等要改;即使知道是趋势,公司内部的事也只有自己公司能做。此时,企业可以从何处踏出有利组织整合的第一步?余孝先也说明,工研院从事研发的领域非常多,也都在观察未来趋势,因此很多研发成果有一些假设的想像,换言之,当某个产业刚好有数位转型机会时,工研院的研发方向其实都是对得上的。以智慧工厂为例,极致的结果是「无人化工厂」、甚至涵盖上下游的供应链都使用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也就是不需要人在厂内作业,工厂可以自动运作。极致目标「RPA 供应链」很远,但划定阶段性目标时,把供应链往下缩小一点、就变成整厂的数位转型;再往下缩小一点、再窄一点,就是生产线的数位转型;再往下一点、其实是生产线个别功能的数位转型。前述提及像印刷电路板、或晶圆的「瑕疵检测」这部分,事实上就是生产线的某个环节做数位转型。余孝先的建议是透过单点开始,比较容易导入。而且一来可以明显展示出效益;再者为了发展单点,企业就会注意到内部人才的问题:「如果要做比较大规模的转型时,人力的结构是否需要改变」?从小範围的单点,就可以引起公司注意到整体的状况。在化工业、半导体业、基础加工业等都共通的製程参数调整,透过单点导入的作法,可适用在大多数的产业。转型机会都在!如果 Amazon 崛起之初遭遇疫情,巴诺书店会⋯⋯?余孝先也分享疫情以来的感触。Internet 初期、1990 年前后 Amazon 刚起步时只有卖书,而当时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是全美最大的连锁书店。随着 Amazon 慢慢长大,巴诺书店却一直转不过来。即使后来巴诺书店感受到威胁,也成立了线上部门,但因为整个体系的「人」都是传统书店起家,所以转型非常缓慢,电子商务部门的比例也很低。最后一度几近破产。但如果 Amazon 刚崛起的时候,1990 年就遇到像前两年这样的疫情,让人们不敢前往书店,巴诺书店的员工或许就会因无人上门、而被迫做大幅的转型,也许就翻身了!余孝先认为,很多时候都是有「转型机会」在,但是否有决心做?当像疫情这样的外力逼迫行动时,可能才发现没有那么难。「当没有外力压迫时,也许我们不断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许对自己严苛一点,转型的机会就此发生了」!目前各地疫情正逐渐常态化,新的「日常」正在重建,但工研院因应疫情而实施的管理措施至今并未走回头路,转型后的样貌正在成为新的日常。给自己机会,或许正是疫情所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核稿编辑:李柏锋INSIDE 未来日完整一天丰富论坛,完全掌握数位转型最新脉动活动报名:Taketla拿票趣购票(现场票及直播票同步贩售中)、Accupass购票(仅贩售现场票)更多 INSIDE 趋势论坛最新消息,请前往活动网页更多数位转型相关文章活动资讯:活动名称:【2022 INSIDE未来日】台湾的蜕变|用数位转型打造产业护城河活动时间:2022 / 09 / 23 (五) 09:00 - 16:40(08:30 开放入场报到)活动地点:微风南山 3F 艺文中心(110 台北市信义区松仁路 100 号 3 楼)活动形式:可选择线下论坛见面互动、亦可购买线上直播票。更安排 Q&A 及自由交流时间,藉此创造与会嘉宾间更多合作和深度参与的机会。延伸阅读:【2022 INSIDE 未来日】产业升级、砌造坚强护城河,就在您对数位转型的一念之间【数位转型】资策会率先示範组织转型:不再与民争利,聚焦数位转型的第三方业务【数位转型】企业转型怎么做?詹文男成立数位转型学院,提供转型策略目录!INSIDE 付费专刊 #2 数位转型指南:生存并繁荣从日本数位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在福冈城迹以沉浸式体验创作出光影艺术梦境,法国文化空间(Culturespaces)在巴黎光之博物馆推出的梵谷展、莫内展,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大量运用沉浸式複合技术打造多元型态的複合体验,无论是文化、艺术、娱乐⋯⋯全世界不同产业都因沉浸式互动科技而有了不同的面貌,甚至催生出全新的产业。而台湾的沉浸式内容创作过去也在国际上获奖无数,随着近几年沉浸式场馆陆续成立,更开始为台湾的沉浸式内容创作摸索出更多元的商业模式。在2022 TCCF 创意内容大会一未来内容展的主题沙龙中,特别邀请到在台湾经营沉浸式场域的重要推手——「双融域」总经理周琍敏、「梦境现实」创办人林家齐,与红然股份有限公司创意总监黄维韶齐聚一堂,以【产业热点|世界级的製作!未来作品孵化与外销养成术】为主题,共同讨论台湾沉浸式内容与空间的未来。 沉浸式空间当平台,助力「体验经济」规模化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科技潮流的推动,带来更多的创新可能与商机,沉浸式科技市场规模据推估在2025年就将达到303.7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这将改变人们创作与体验的模式,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被改写,从单纯的讲述故事进化到创造体验;观众也不再是完全独立的旁观者,而能够体验角色经历,甚至与投影或成像出的故事角色互动,「活进」故事之中。双融域总经理周琍敏过去曾在松山文创园区担任总监长达9年,「从文化资产空间营运者的视角,我在大量的展览中发现文化内容结合科技已经成为展览的新趋势,沉浸式娱乐体验也势必将成为展演重要的主流,拥抱科技的时机点已经到来。」看到科技未来的无限可能后,周琍敏加入由宏碁施振荣董事长和法蓝瓷总裁陈立恒成立的科文双融,负责2021年底设立于101大楼的全沉浸数位展演平台「双融域」的营运。「很多实验性的样态,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就无法为团队带来真正的营收效益。透过沉浸式空间的营运,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体验经济的规模。」周琍敏说。高昂的硬体成本和商业模式如何落地,是在发展沉浸式体验时最大的挑战。而沉浸式场馆的出现,就扮演着整合科技载体与内容创新的平台,透过平台的建置与专业经营来促成跨域整合的合作,发展出多元的场域应用。 双融域开幕一年至今,已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多元内容样态,包括沉浸式剧场、沉浸式摄影棚、数位艺廊,还有与企业、品牌合作,作为品牌发表、时尚秀、技术发表、会议会展的场域,为活动赋予新的呈现方式。Photo Credit:双融域 AMBI SPACE ONE FB 粉丝专页/双融域携手台湾知名表演艺术团队「当代传奇剧场」,将传统戏曲舞台剧「蕩寇誌」转化为沉浸式展览,观众与演员一起置身磅礡气势场景之中,开创数位展演崭新体验模式。建立可持续性的展演商模,沉浸式内容的电影院运作模式台湾最重要、也是全世界目前首创的MR场域「梦境现实」,则将自身明确地定位为「沉浸式电影院」。梦境现实创办人林家齐同时也是台湾动画界天团「梦想动画」的创办人,成立梦境现实的初衷,则是台湾过去有许多创作者,创作了丰富的沉浸式内容却没有地方可供展出,希望提供一个场域,让大家能在里面看见创作者们的作品,并藉由可持续性展演的商业模式,让创作者有机会透过售票分润,成为后续创作的养分。在运用科技的策略上,林家齐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能建立「品牌识别度」,因此他把注意力放到了最新的MR眼镜,运用沉浸式投影和混合实境结合剧情文本的内容创作,让民众在空间中游走,可以看到作品中角色的立体成像出现在自己身边,还可以和它们互动,透过双向互动来推进剧情。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在内容上,梦境现实除了提供沉浸式内容创作者一个展出上映的平台,既有IP的新形态延伸演出也是一大重点,例如电影、歌手MV、霹雳布袋戏,将台湾的原创IP重新转译,提供观赏者全新的感受,也更有利于吸引更多人参与体验沉浸式演出。 「我们希望做的比较不是沉浸式剧场,而是沉浸式的电影院,也就是说,可以一天24小时播放不同内容,一直有不同的产出。」林家齐说。以此为目标,一个单纯、统一的格式就非常关键,让创作者可以用这样的格式创作,或将既有的作品转换型态,直接在梦境现实上映。为了达成让同样的沉浸式体验作品可以在各地上映的计画,除了目前的高雄据点,梦境现实也已经规划2024年在台北成立第二个剧院。Photo Credit:梦境现实 Moondream Reality FB 粉丝专页/梦境现实运用沉浸式投影和混合实境结合内容创作,民众可以在沉浸式场域空间中游走,还能跟作品中角色的立体成像自由互动。「场域精神」结合在地属性,拓展更具商机的内容与共创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同样由创作者角度出发,红然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从科技技术创作跨越到内容策展。红然过去在全世界创作过许多从娱乐、科技、艺术到文化的跨界作品,目前也刚结束在微风南山的「离线时区」营运,转移阵地到华山文创园区打造新的「魔术方块」剧场。不同于双融域和梦境现实从一开始就以「平台」自我定位,红然则是先从自身创作出发,设定创作主题,例如「离线时区」就以「在繁忙的都市中打造放鬆场域」为创作核心,透过大量的植物意象结合互动科技的运用设计,以「心灵的旅程」为发想进行内容策展。对于参观者而言,与其说是参观了一场展览或演出,更像是体验过一场心灵的疗癒之旅。接下来转移到华山之后,红然在创作内容和营运方式上也将有新的作法。红然创意总监黄维韶表示:「创作内容时,我们认为『场域精神』是很重要的。」举例来说,考量到华山观光客较多,假日也是亲子活动的去处,因此「魔术方块」剧场将为白天时段规划不同类型的沉浸式体验展演,夜间则改为沉浸式剧场表演等,同时利用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化,最大化场域的坪效。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则是「共创」,和不同的创作团队合作,也和不同产业合作,例如红然过往已经有过和酒吧、瑜珈业者、表演艺术团队合作,接下来「魔术方块」12月将推出的新剧「迷宫书店」则是将文学作品用剧场形式转译,透过跨域共生的新模式,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Photo Credit:红然 RYB Studio FB 粉丝专页/红然积极进行各种跨业合作的尝试,图为瑜珈老师带领学员在离线时区的沉浸式空间中运动,在疗癒的声光环境中感受深度放鬆的瑜珈体验。透过本场沙龙分享,可看见无论是从内容、科技、或是策展背景出发经营的沉浸式场域,到最后都不约而同地都走向合作共创;且不只是不同创作者的共创,也包含虚实整合带动跨产业的创新。引领未来的内容服务、开发出更有潜力的创新商业模式,沉浸式场域崛起之势,令人拭目以待。免费报名!2022 TCCF 创意内容大会|未来内容展「扩增宇宙,运算中」 Web3.0开启了数位世界迈向元宇宙的大门,让现实世界在即时运算下快速扩增「多重宇宙」。2022未来内容展以「扩增宇宙,运算中」为主轴,便是意味蕴酿元宇宙时代的娱乐体验、展现将内容产业带往未来的企图心。从故事力策展出发,结合科技艺术衍擘画新未来内容蓝图,带领参展者体验内容叙事感官疆界与全新媒体科技应用与商机,在文化内容与商业之间搭建起一座黄金之桥。 2022年11月3日至13日 松山文创园区2、3号仓库 同场加映「主题沙龙」 未来内容展同场加映精彩沙龙舞台,汇聚内容创作者、科技业者、产业经营者三方共创的产业交流论坛。了解更多内容结合科技的创意製作、产业热点、策展观点、国际趋势及商业案例,不可错过!免费报名主题沙龙:https://www.tccf.tw/post/salon-free-reg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