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Rosy 聊科技】为什么你该现在开始经营 LinkedIn化「绿色溢价」阻力为推力,蓝图营造在地实践永续住宅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传统求职过程正迎接新一波数位改革浪潮。今年初,美国硅谷掀起一阵裁员潮,欧美求职网站 LinkedIn 一夕之间成了人气最高的「社群媒体平台」。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Sensor Tower 、SimilarWeb 与 LinkedIn 的官方数据: 2022 年 LinkedIn 行动 App 在 Google Play 和苹果的 App Store 全球下载次数约为 5840 万次,相比去年增加了 10%。去年同期相比,平台上「有意找工作」的贴文,比前年同期要多出 22%,新增「人脉」(Connections)的速度也稳步上升中,说明了用户在 LinkedIn 更活跃。LinkedIn 从 2020 年 1 月到 2023 年 1 月月流量成长超过了 60% ;尤其是去年 12 月到 1 月之间成长 17%,2022 年最后一季的用户参与度更创下历史新高,收入较去年同期成长 10%。截至今年 2 月初已经 1860 万人在 LinkedIn 个人档案头贴上添加了「找工作」(Open to work)的绿色边框,去年 2 月只有 600 万人使用。是什么原因让 LinkedIn 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成为了科技圈工作者最爱用的社群媒体平台?LinkedIn 让科技工作者,不害怕分享自己被裁员在 Vox 这篇报导中,许多科技工作者提到,他们之所以会开始使用 LinkedIn,主要是因为在收到公司裁员的 E-mail 通知后,没办法继续使用 Slack 或公司内部通讯软体,因此他们透过 LinkedIn 平台试图联繫到其他相同遭遇的工作者,并且找到相关社团分享被裁员的心路历程,甚至有人藉着写出自己被裁员的故事而找到了下一份工作。LinkedIn 职涯部门的产品管理总监 Rohan Rajiv 回想起 2020 年疫情刚开始,许多产业正出现第一波裁员潮,不过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件私密的事情,许多人甚至不愿意主动谈起自己被公司开除的遭遇,他说道:「然而裁员早已是现今的(科技业)常态。」意味着,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被裁员并不是件羞耻的事情。 从去年底开始,为了因应联準会为抗通膨调升利率而出现的股市危机,许多在疫情期间海量徵人的跨国企业纷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像 Meta、Amazon 或 Google 这样的大公司的员工都躲不过。这也让人意识到过去传统求职过程相当不透明,而疫情却让整个找工作面试的过程转移到了线上,因此当大型的裁员潮来袭,许多从事网路业或是大多在线上工作的人只能透过网路平台来解释自己目前的职涯窘境。疫情过后,求职生态圈正因为全球远距办公的效应出现显着变化,疫情不仅衍生出许多数位远端职缺,更让线上求职成为疫情下的唯一解法。为什么 LinkedIn 越来越受到科技工作者的重视?1. 专为「职涯发展」打造的社群平台 首先,LinkedIn 虽然和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或 Tiktok 一样是社群平台,然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最初 LinkedIn 是一个专门为商务人士打造的社群平台,为了让许多企业人士可以建立商务人脉、分享产业动向与专业知识,所以你不会想到要在 LinkedIn 分享个人生活,Facebook 好友们总是喜欢标注你,但 LinkedIn 完全是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而设计的,你可以在上面营造自己的个人专业形象,诸如 Facebook 或 Instagram 那样的私人生活动态几乎不会出现。而许多欧美专业人士爱用的 Twitter 却在这波裁员潮中逐渐失宠,因为比起 Twitter,LinkedIn 并不是个充满酸民的地方,反倒是有更多专业人士与商业资讯,因此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人们更愿意在 LinkedIn 上互相交流就业情报帮助彼此脱离失业困境。Vox 的报导里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在社群网站上炫耀自己的成就和分享生活光鲜亮丽的一面,然而在过去几个月里,这波裁员潮让许多人抛弃原本的社群平台,转而使用 LinkedIn 来与突然离开公司的前同事们保持联络,而科技工作者更是其中的多数。2. LinkedIn 贴文就是你的个人自传与台湾最大求职网站 104 或 1111 人力银行相比,LinkedIn 最大不同在于能够「建立人脉」,正因为它最初就是基于社群架构的求职网,所以你可以在 LinkedIn 上浏览每个人的档案,也可以看到各个猎头顾问(Headhunter )与人力主管的档案。在一般求职网站上,人资只能透过你的履历自传认识你,但在 LinkedIn 上,你的贴文、追蹤与点讚的动态也是你的一部分,让未来的雇主藉由你在 LinkedIn 经营的专业形象了解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在 Vox 报导中出现的 Rob Fishman 原本是一家新创科技业的主管,他在今年 1 月份被裁员后幽默地在 LinkedIn 发文分享失业后的生活,贴文获得了许多陌生人点讚留言,他甚至藉由 LinkedIn 在被裁员后的两週内获得了六次工作面试机会,目前也顺利就职于新公司。在 Google 当了 8 年人资的 Neha Krishna,在今年 1 月底连同公司 1 万两千名员工一起被裁掉,由于突然裁员导致她的公司内部通讯软体被停用并因此与其他同事失联,因此最后必须透过 LinkedIn 才终于得知公司哪些同事也有同样遭遇,甚至发现受人敬重的部门主管也被裁员了。她表示,当你听到你的同事或主管都被公司开除了,分享自己被裁的故事或许就不会那么让人不好受。Krishna 表示,最令她感到意外的是,仍在 Google 工作的人在 LinkedIn 上找到她,并主动推荐她去担任公司其他职缺。3. 多元跨国职缺,找工作不受地理限制过去几年来,新冠疫情衍生出许多远端工作职缺,人们更因此意识到在家办公的好处,调研机构 Pollfish 就指出,越来越多人宁愿放弃好的福利制度甚至愿意减薪以换取在家工作 (WFH) 的权利。在 LinkedIn 上,你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远端工作机会,其中甚至不乏中高阶主管的职缺,依此更能拓展海外职涯的发展,你不再受到地理或时区的限制。在台湾,如果你是习惯熬夜的工作者,可以尝试透过 LinkedIn 设定关键字、地区、公司,来寻找适合自己特质的美国或欧洲海外职缺。4. 高效率建立商务人脉LinkedIn 是最多国际猎头找人才的管道,目前拥有 9 亿用户的 LinkedIn 更是全球专业人士彼此互相建立人脉与分享资源的最佳平台。再者,LinkedIn 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商务媒合,有别于其他的求职网站,LinkedIn 是少数几个可以直接透过私讯的方式联络人资的求职管道。而在 LinkedIn 你还能追蹤一些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藉着 KOL 分享的资讯来得知产业动向,甚至了解未来公司的工作文化,也能善用私讯功能来经营事业上的人脉。许多科技工作者提到,他们会定期在 LinkedIn 发文或是对他人的动态发表评论来与人脉交流产业资讯,甚至获得工作推荐。不过在 LinkedIn 发文是有技巧的,并不是所有发文都能获得掌声,在科技风投公司 Atento Capital 兼职的 Gabi Weinberg 向 Vox 提到,如果你不是在 Google 或是 Facebook 这样的大企业工作,那么你被裁员的故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吸引人,在小公司里被开除或许就不太适合分享。谘询公司 Gartner 研究主管 Emily Rose McRae 也表示,在平台上公开分享自己被裁员还是需要一点策略,她注意到许多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动态时会尽量避免抨击前雇主,「因为你必须考虑到未来的雇主也会看到这篇贴文。」至少整体而言,LinkedIn 已帮助不少科技工作者度过这段裁员潮,而因为疫情的封城,让全球的求职者意识到远端与网路工作的方便性,以及人们需要透过商业网路串联彼此的需求,种种大环境的趋势,让 LinkedIn 在这个经济充满不确定的时间点崛起。核稿编辑:Anny加入 INSIDE 会员,独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趋势电子报,未来还有会员专属内容。 点击立刻成为会员!延伸阅读:疫情改变求职模式?外媒:弱连结变强、失业不可耻终于!LinkedIn 推新服务,正式跨足自由工作者媒合领域疫情工作难找,LinkedIn 活跃用户数却创最高纪录全球节能减碳行动方兴未艾,绿色溢价却成为企业实践永续发展的挑战之一,比尔盖兹(Bill Gates)在2021年出版的书中曾举了一个例子,指出航空公司想减少飞机碳排放量,全面使用生质燃料的费用支出将比石化燃油高 140%,所以消弭绿色溢价,成为下一步必须採取的行动。当然单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引导绿色溢价归零实属不易,唯有打造完整产业生态系,才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例如近年来太阳能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可归功于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加以及生产技术进步,相关面板、电池、模组製造商顺利扩大量产,才得以压低单位成本再推升普及率,创造健康有序的正向循环。加速绿色意识觉醒,建筑与营建业扮演要角时值各国政府纷纷祭出减碳降排规範,企业也明确设定阶段性执行目标,如这套模式及早扩展到其他产业,相信有利于启动更广泛的结构变革。尤其联合国在 2021 年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 37% 来自建筑营造业,能否跨界合作降低永续建筑的兴建成本,成为迎向净零未来的关键环节。在台湾,金管会亦提出「绿色金融行动方案 3.0」,除了鼓励金融业整合资源支持净零转型,还要求依据碳揭露数据与 ESG 执行资讯,作为建筑营造业的投融资或授信準则,也就是说若没有引入新的观念、技术、工法或设备,致力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取得贷款的条件限制将会越多。身为台湾甲级营造厂的蓝图营造,面对国际趋势与国内政策双重夹击,意识到从节能减碳、绿色溢价到永续发展,是建筑营造业未来 10 至 20 年无法迴避的课题,愿意在多年累积的兴建品质与服务口碑之上,挺身而出号召更多人响应,扩大这一股改变的力量。「我们属于新世代,转型心态与行动策略应该更积极,带动上中下游厂商跟着往前冲,筹组共好进步的产业生态系,藉以争取社会大众认同。」蓝图营造建设部总经理赖以轩强调,这是必须勇敢跨出的第一步。近年来无论开发或承建的住宅,开始导入太阳光电、储能柜、电力回生等节能减碳设备,也申请绿建筑标章和 Fitwel 健康建筑认证,便是着眼于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绿色意识觉醒。全面展开永续对话,建立共识汇聚改变力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内化为 ESG 目标,蓝图营造建设部副总经理吕嘉哲直言,「相较于建筑营造业者,已习惯用最低成本追求最高利润,我们从设计规划、材料供应到施工技术,尽可能纳入各种节能减碳考量。」举凡严选设备厂商、增加在地採购、减少废弃物产生,都会产生相对应的外溢成本,营造商需要有更高的层次视角,制定综观全局的因应策略。蓝图营造率先掌握低碳永续建筑的愿景,与政府、厂商和消费者三方开启绿色议价归零的对话。/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特别是相关设备或系统,在交由社区管委会接手后,仍需配合政府建立完善的监督核查机制,以及供应商串接整合,协助做好后续的保养服务与管理规划,才能让住户知道省了多少电、减了多少碳,愿意继续维持正常运作或汰旧换新,确保低碳转型的现实与理想不会产生落差,让永续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于是蓝图营造计画把正在做的事情写成「永续白皮书」,扩大和政府、产业与社会的沟通面向,一方面希望促进了解,只要房地产市场的节能减碳需求不断增温,更多设备系统商乐于投入研发、生产与製造,价格不仅将具竞争力,削减建筑营造业承受的绿色溢价压力,也会有更多创新技术被导入应用,提高预期成效。另一方面,蓝图营造则是公开倡议,鼓励率先掌握永续契机的建筑营造业者,继续回应国际趋势、满足市场需求,只要在良性竞争中获得绝大多数消费者青睐,就能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成为同业争相效法的对象,推出一个又一个低碳永续住宅计画,最终造福的还是人类社会,离净零生活愿景再跨近一大步。了解更多蓝图营造